非常感謝貴委對我市文化事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您提出的《關于鄉村優秀民間文化保護和利用的提案》(第2022151號)我局已收悉,經與會辦單位共同研究,并結合目前開展的工作,現將辦理意見答復如下:
一、民間民族文化遺產和歷史文物保護力度
我市從2006年下半年起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收集和整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線索4500多條,囊括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十大類別。目前傳統舞蹈6項分別是浦北舞青龍、浦北舞麒麟、竹馬、鶴舞、舞春牛、欽北壯族斑鳩舞、其中浦北舞青龍、浦北舞麒麟2項為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傳統戲劇5項,其中浦北鷯劇、欽南采茶、欽北采茶、欽州粵劇4項為自治區級非遺項目。
據民國《欽縣縣志》載:“按此墓志發現于民國九年,因其質為陶,發見時,已碎為十片,又因無人考證,與墓中一陶壺,同置諸不蔽風雨之祠宇。當年幸存的寧道務墓志銘的六分之一,現存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內。原立于馮敏昌墓后墓表,據了解在馮敏昌墓還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其后裔已將墓表臺回村中,經與其后人對接溝通,目前尚未就將墓表上交給博物館代為保護收藏一事達成一致。
二、加強民間藝術人才培訓工作
我市先后有3名傳承人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先后有34名傳承人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先后有91名傳承人被認定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每年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活動。目前,我市各縣區各鄉鎮和各行政村都配備有文化專管員,這些文化專管員均負責本村(區域)的文體活動和文藝培訓等工作。我局每年定期組織兩次以上的基層文藝骨干培訓班,培訓時長最長的達1個月,培訓人數最多的時候達380多人。2021年我局還重點對基層農村文化骨干開展各類培訓,包括三區骨干文藝人才培訓、文化富民專項培訓等,惠及基層文化骨干3000多人次。同時,實施“城市反哺農村文化工程”,開展城鄉“結對子、種文化”活動,全市每年開展“文化幫扶”活動30多次,共幫扶、培訓農村文化骨干達1000多人次。
三、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收集整理
開展自治區級、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工作。通過對瀕臨失傳、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普查、走訪調研,基本摸清156個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歷史淵源、流行范圍、基本內容、傳承脈絡、相關實物等,以文字、錄像進行保存,并對每一個項目制定5年保護計劃,計劃包含經費投入、預期目標等。同時,出版兩本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書籍,分別為《欽州坭興陶史話》和《坭興陶傳統燒制技藝》。
四、加強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創作力度
以欽州少數民族非遺為基礎,欽州市非遺中心與市白海豚公司共同創作編排一系列有關欽州傳統民俗的文藝作品,作品主題包括錢尺舞、采茶(花扇)舞、嶺頭舞等,節目表演范圍以劉永福廣場為主要表演區域,并計劃以劉永福廣場至中山路為主要巡游路線,進行不定期巡演。近年來,我局圍繞建黨100周年、黨的二十大和落實市委、市人民政府“建大港、壯產業、造濱城、美鄉村”四輪驅動戰略,以全國和自治區相關文化藝術賽事活動為契機,積極組織文藝家進行各類主題的藝術采風活動,創作了一批有質量、有能力、有溫度的藝術作品,特別是“三農”題材的文藝作品,深受群眾的喜歡。主要創作了聲樂類作品《通江達海運河夢》、《人人叫我山歌妹》、《漁妹出嫁》等,舞蹈類《敲起幸福來》、《侗梁》、《蠔鄉漁娘歡樂多》等,戲劇曲藝類《喜宴》、《蛋家喜變遷》、《雙燕歸巢》、《荔枝紅了》,嗩吶《小康花開幸福來》、管弦樂作品《陶燃》,等文藝作品,以“喜迎二十大”為主題創排舞臺藝術新作品達到50多個(部),將在網絡平臺進行展播。
五、創新文化下鄉,助力鄉村振興
全市累計新建、改擴建974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做到了“六個一”標準配置,達到100%全覆蓋,實現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農技推廣、衛生計生、便民服務、體育健身等一體化綜合服務。按照國家有關建設標準和《廣西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工程指導手冊》相關要求,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內容包括:建設一棟文化綜合摟、一個籃球場、一個戲臺、一個宣傳欄,組建一支文藝隊、一支體育隊,目前,全市各村實施村級公共服務中心項目均按以上“六個一”要求實施。突顯了文化興村、美麗鄉村新形象。
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